《白鹿原》作为我国近现代最负盛名的长篇小说之一,具有宏大的史诗感,更兼有厚重的陕北乡土气息。在阅读该长篇小说时期间,以及阅读完毕之后的一段时间内,书中的情节使我感到酣畅又不乏震撼,书中所描绘的白鹿原的人和景也让我难以忘怀。毫不夸张的说,当时的我甚至想直接去往关中大地上,身临其境地去感受这片神奇的土地。只可惜由于多方面的限制,最终无法成行,分外遗憾。
既然无法亲身体验那黄土高原的风土人情,那我只好以其他的方式来消弭心中的渴望。正好《白鹿原》在2012年时被拍摄成了电影,于是我怀着无比的期待开始了我的观影之旅。要说明的是,在观影之前,我仅仅只是知道《白鹿原》被拍成过电影,而没有去寻找相关的影评,做一番观影前的预习。由此所造成的后果,便是我在观影时多次冒出了想要放弃的念头。这样的观影体验无疑是灾难性的。作为原著读者的在下尚且如此,那么部分没读过原著的观影者的观影体验可想而知。
以小说为基础改编成的电影,向来是电影类别中比较热门的一类。国外的此类电影暂且按下不表,国内也有着不少小说改编为电影的佳作。比如《骆驼祥子》、《活着》、《归来》、《霸王别姬》等等。那么为什么《白鹿原》的电影版会落入下乘呢?在观影完毕后,我查阅了许多的影评以解决心中的疑惑。在这些评论中,大部分观影者认为《白鹿原》的失败,归根到底是被剪掉了几十分钟。而且这被剪掉的部分,貌似上升到了“十恶不赦”这般的高度了。但是在我看来,却不尽然。
首先,我要承认不合理的剪辑,确实对电影的完整性造成了毁灭性的影响。就拿《白鹿原》电影版中影评人们所公认的一个不合理剪辑的例子来讲,国内公映的版本,在鹿三上吊自杀的地方就戛然而止,这使得整部电影有种虎头蛇尾甚而至于摸不着头脑的感觉。然而原著中后续还对黑娃、鹿兆鹏、白孝文等电影中主要人物之后的命运的有着更进一步的情节描写。如果将这些情节补上的话,其实整部电影就有了一个相对完整的剧情了。但也只是相对而言,因为电影版的剧情过于跳跃和对剧情改动较为严重的问题并不会因此而得到解决。或许站在一个读过原著的读者的角度上来说,要求一部只有两个多小时的电影把一部五十万字的长篇巨著的方方面面都讲清楚是一种奢望,甚至是吹毛求疵,但是就我而言,至少想看到电影能把大的框架构建好。只可惜电影版并没有做到这一点。
在此,我想先把《骆驼祥子》的电影版拿出来和《白鹿原》的电影版做一个比较。《骆驼祥子》作为又一部有名的长篇小说,它的电影版虽然并不出彩,但胜在改动合理,至少剧情连贯性方面没有问题,出场的电影角色不说对原著完美还原,但也做到了九分神似,并且这些电影角色随着剧情的发展自然而动,没有成为刻意推动剧情发展的工具人,从而使观众的思维因剧情的变化而为之一滞的情况少有发生,给观众带来了顺畅的观影体验。而《白鹿原》电影版的剧情却时常给人一种,坐在一辆飞驰的赛车上,在九曲十八弯的山路上时而急转弯,又时而急刹车的跳跃、急促之感。比如电影中前一秒还在讲“闹农”事件,后一秒却又跳到了与黑娃相关的剧情去了。另外,其实我们从电影中可以看出,黑娃相关的剧情在整部电影中所占的比重是较大的,这本身并无不妥。然而即使这在电影中所占比重较大的情节,实际上其脉络也并没有被较为清晰地表现出来。就黑娃回村到“风搅雪”这一段,在原著中,黑娃在该时期的思想的转变,其实是经历过一个较为缓慢的沉淀的过程的,然而电影中仅用一个黑娃与兆鹏吃面的场景就代替了这一思想的转变,其对剧情起伏的把握未免有些粗糙。这样的看法,还是在我作为一名原著读者的情况下进行的推测,如果站在没读过原著的观影者的角度来看,可能真的就是一头雾水,不知道黑娃到底为何思想转变的如此之快,同时也会对剧情如此的发展而感到轻浮。以上还只是略举一二个例子而已,实际上电影中如此突兀的地方还有很多。总的来说,《白鹿原》电影版这整部电影给人一种雷声大,雨点小的感觉。看着热闹,实际上也就是在瞎起哄。
然后,就是剧情改动较大的问题。私以为,这才是《白鹿原》电影不像《白鹿原》原著的真正原因所在。在查阅相关影评时,看到有网友评论说《白鹿原》电影版的形和神都已经被去掉了,只剩下“性”了。虽然有些言过其实,但是言之有理。首先开头,白嘉轩娶过七个媳妇的事情被一句话带过。还被说成了五个。不过硬要计较这个的话可能有鸡蛋里挑骨头的嫌疑,毕竟这一改动其实对电影剧情的影响不大,在可接受范围内。然后就是白嘉轩发家这一重要事件被砍掉。这样的剧情处理方式,就属实有些不应该了,毕竟白嘉轩的发家事件可是关系着“白鹿”这一主题形象的引出,和朱先生这一书中主要人物的引出的至关重要的情节。然而如此重要的情节还是被砍了。这样一来,电影才刚开始,就给了作为原著读者的我以当头一棒,瞬间对电影的观感就下降了许多。接着继续往下看。却也是越往下看越不对。白孝武呢?鹿兆海呢?冷先生呢?白灵呢?吴掌柜呢?交农事件的出头人物怎么成了鹿三了?为什么是孝文给黑娃的冰糖而不是兆鹏?闹饥荒时拜神的情节呢?白孝文怎么又去卖身当兵了?朱先生制定乡规民约和神机妙算相关的情节呢?哦,朱先生被删除了来着。诸如此类的问题不停地在我观影时本就不平静的大脑中冒出来。如此大量且对剧情发展有着重要推动作用的人物被删除之后,所带来的后果是有利也有弊的。百灵和鹿兆海被删除其实情有可原,毕竟导演可能就不想在电影中过度突出政治化的内容。白孝武被删除也能理解,毕竟导演在电影中并未交代白孝武最后的命运如何。但是冷先生和朱先生被删除却使电影中各个人物间关系的缓和没有了媒介,因此给人一种突兀之感。
《白鹿原》电影版除了删除,就是更改的问题。有的地方改的是真的很莫名其妙。“交农”事件应是村民们全身而退,却变成了国民党罪大恶极不分青红皂白全部抓走。乡约的制定,在田小娥死去的地方盖塔等重大事件的决定的,全由白嘉轩一人做出,让人感觉他无所不能,然而在处理其他事件时他又显得软弱而无所作为。这导致电影中对白嘉轩这一古板形象塑造十分矛盾。看似作为一个传统意义上的封建大家长他十分全能,实则却外强中干。然后就是白孝文被田小娥勾引的那一段。这一段在原著中对白孝文内心的那种挣扎以及跌宕起伏有着十分精彩描写。然而到了电影里,白孝文就愣了几下,然后就跟着田小娥走了。难道是为了更加突出白孝文的懦弱吗?还有鹿三去杀田小娥时,居然还给她捎去了一个馍馍,然后本来对堕落的白孝文不对眼的他,居然会为了不让白孝文卖身当兵而死命要把他从壮丁队伍里拦下来。这难道是要体现鹿三的善良,从而反衬白嘉轩的铁石心肠吗?不过这也只是我的臆测罢了。
出现以上的问题,其实也不能完全怪罪到电影制作方的头上。毕竟要制作出这部电影已经颇为不易。因为原著中其实有很多内容其实与当今我国社会的主流价值观并不相符,因此要求导演完全还原出来也只是强人所难。《白鹿原》电影版其实仍然有着许多值得称道的地方。比如电影中对关中大地苍茫景象的摄制。特别是多次出现在镜头中的那一望无垠的麦田,令人印象深刻。然后就是对黄土高原上民俗文化的还原十分到位,无论是人们的吃穿住行还是地方的方言、秦腔的还原,都做得十分到位。可以说,在文化传承这一方面,这部电影是做的很好的。不过仍然需要指摘的是,光是对这些表面的事物进行了还原是远远不够的,因为其并未对讲好一个故事而有所帮助。
如前所述,我对《白鹿原》电影版的失望是远远大过认可的。纵使电影再有时间、篇幅、演员的主观因素等各方面条件的限制,也不应该讲不好一个故事的最基本的情节。这不禁又让我想起了一部叫《驴得水》的电影。同样是讲黄土高原上发生的陈年旧事,在与《白鹿原》电影版相比制作实力悬殊的情况下,为什么后者却获得了大量的好评,而前者却招致一片批评之声?难道这就是大制作的通病吗?还是说有其他更深层次的原因?我暂不得而知。